近日,财政部网站发布《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下称《公示》),首批拟支持东莞等15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记者注意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城中村改造对东莞而言并非新命题。近年来,东莞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下足功夫。不仅出台了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还高规格召开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系统谋划“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体系,并提出到2035年,形成城市全周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改造特色化道路与东莞样式。
《公示》内容显示,首批拟获得财政部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15个城市分别为(按行政区划排序):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
记者注意到,财政部网站此前曾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创新方式方法,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重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建立“好社区、好城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通知》还指出,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资金支持方向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在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上,要求对城市燃气、热力、给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整体水平。对于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通知》明确,对污水处理管网按照“厂网一体”的模式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要求对生活垃圾分类、物流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绿地服务功能,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和绿地开放共享。第四个方面是针对老旧片区更新改造。《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既有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等进行节能降碳等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建筑功能和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
实际上,东莞成为首批拟获得财政部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之一,早有迹可循。
东莞中心城区。南都资料图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城中村改造对东莞而言并非新命题。早在十多年前,为破解城市面积小、开发强度大的难题,东莞就以市场为主体,启动了“三旧”改造工作,但一方面市场“吃肉留骨”,部分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项目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以往多以自下而上的拼凑式小面积改造为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往往难以落实。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记者注意到,自去年起,中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国城中村改造工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此时,作为超大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东莞,就召开了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部署会,明确提出要以新的城市思维推进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突破,鼓励和支持镇村基层敢闯敢试,率先打造一批示范项目。要加快完善符合东莞实际的城中村改造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和组织架构,细化工作指引,“拆、治、兴”并举,推动综合整治、微改造等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东莞城市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初,国家开发银行向洪梅镇氹涌单元城中村改造项目发放5559.9万元首期专项借款,标志着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洪梅成功落地。该批专项借款将用于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住房建设以及安置住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紧接着,东莞发布《关于深化空间革命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政府主导构建“大中小圈”的城中村改造体系全面形成,首批城中村试点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到2035年,建设起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形成城市全周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改造特色化道路与东莞样式。
随后,东莞高规格召开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系统谋划“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体系,划定未来405个“大圈”改造项目,五年内统筹220个“中圈”项目,年内启动108个“小圈”项目,强化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旨在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超大特大城市加速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探索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东莞城市更新再迎重大进展。全市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南城街道彭眼、鸭仔塘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拆迁。这也标志着,东莞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上所说,“城中村改造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和独特支撑,是东莞推不掉、逃不脱的历史责任,是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此次东莞拟获财政部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或许就是东莞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一次重大机遇,也将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图文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