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结构健康监测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4-05-15    来源:    作者:

1、研究背景

桥梁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和枢纽,过去几十年,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建造了一大批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的大型桥梁,有力改善了人民出行条件,并有效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桥梁安全问题频发,如美国明尼苏达州I-35W大桥垮塌、韩国Yi Sun-Shin悬索桥涡激振动等。因此,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先进传感技术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可以有效确保桥梁安全并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智能机器人可用于结构缺陷检测任务(如裂缝、腐蚀、混凝土剥落),先进传感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测结构响应(如加速度、位移、应变)。在获得结构状况数据后,可对桥梁的性能状态进行评估,并制定维护或修复方案,以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

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联合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的科研人员回顾了用于桥梁健康监测的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桥梁状况评估和安全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上。

图片

图片

2、结构健康监测智能机器人系统

用于表面缺陷(如裂缝和混凝土剥落)和内部缺陷(如分层和钢筋腐蚀)检测的机器人包括地面移动机器人、爬墙机器人、爬索机器人和无人机平台;用于结构振动响应(如加速度、位移)测量和动力特性识别的机器人系统包括地面移动和攀爬机器人以及无人机平台;另外,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包括飞行停栖机器人、混合多模态机器人、软体爬墙机器人、软体爬索机器人等,这些新技术在桥梁多用途健康监测与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图片

图1 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各类型智能机器人

3、结构缺陷检测机器人

1、地面移动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用于桥梁缺陷检测的移动机器人平台应运而生。桥面裂缝/缺陷检测是一项重要的检测任务,然而,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检测过程费时费力。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发了多种集成于移动车辆平台上的缺陷检测系统,如美国RABIT新型机器人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种无损检测工具,如冲击回波(IE)、电阻率(ER)、探地雷达(GPR)和超声波表面波检测,能够对桥面板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但该系统无法直接用于桥梁底部缺陷的检测。

为了提升移动机器人的功能,有学者开发了一种由移动车平台和机械臂组成的半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如图2(a)所示,可用于桥梁底部和侧面缺陷检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 既有桥梁结构缺陷智能检测机器人系统
(a) 半自动移动机器人系统;(b) 钢结构表面爬行机器人;(c) 爬索机器人;(d) 爬索机器人;(e) 用于桥墩检测的无人机平台
地面移动机器人能够检测桥面板、桥底和梁体侧面的各种缺陷,但不能直接用于桥塔、桥墩和支座等其它人工难以抵达部位的缺陷检测。

2、爬墙机器人

为了实现桥梁高墩、高塔等部位缺陷的自动化检测,国内外学者开发了各类型爬壁机器人,如图2(b)所示。根据爬壁机构,现有爬壁机器人可分为气动爬壁机器人和磁吸附爬壁机器人。

气动爬壁机器人利用吸盘或负压机构攀爬玻璃、混凝土和木质材料等非铁磁性表面,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检测任务。

磁吸附机器人利用磁场产生的作用力吸附在结构表面,适合在导磁材料表面使用,广泛应用于钢桥缺陷的自动化检测。根据附着机制划分,磁吸附机器人可分为永磁式爬壁机器人和电磁式爬壁机器人;根据攀爬面的不同,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可分为腿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和履带式机器人。

3、爬索机器人

斜拉索/吊杆的运行状况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安全至关重要,为实现缆索结构缺陷检测的自动化,学者开发了各种缆索攀爬机器人,如图2(c)和(d)所示。根据爬升机构划分,缆索检测机器人主要有磁力、气动和电动三类。

电动方式具有易于控制、爬行力恒定等优点,广泛用于桥梁工程的缆索缺陷检测,但由于爬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有限,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的爬索机器人每次只能检测一根缆索,并且需要操作人员将机器人从一根缆索安装到另一根缆索,限制了检测效率。为此,采用先进的蜂群机器人技术可以解决多根缆索缺陷同时检测的问题。

4、新型无人机平台

近年来,无人机平台因其非接触测量、机动性强以及能够捕捉桥墩和塔等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等优点,广泛用于桥梁缺陷检测。目前,无人机技术已用于桥梁桥面、桥底、桥塔、桥墩等部位的表面缺陷检测,如图2(e)所示。

另外,国内外学者还开发了各种用于桥梁检测的多用途无人机平台,包括新型接触检测无人机平台、搭载三自由度机械臂的无人机平台以及具有飞行和爬墙功能的多用途无人机平台,如图3所示。
图片
图片

图3 新型多用途飞行机器人平台

(a) 接触式检测;(b) 搭载机械臂的无人机平台;(c) 飞行和爬墙机器人平台

4、结构振动测量机器人

1、地面移动和攀爬机器人

动力特性对于检查桥梁的动态性能非常重要,也可用于校准桥梁有限元模型并评估桥梁损伤及承载能力。然而,由于可用传感器数量有限,传统方法只能识别空间分辨率较低的模态振型。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开发了一种用于密集振动测量和模态识别的移动机器人平台,如图4(a)所示,采用一个固定传感器和一个移动传感器来识别混凝土桥梁的空间密集模态振型。另外,还开发了一种磁吸附攀爬机器人,如图4(b)所示,可用于钢结构密集测点加速度测量并识别结构密集模态振型。
图片
图片
图4 既有结构振动测量机器人
(a) 地面移动机器人;(b) 钢结构表面移动机器人;(c) 无人机平台
虽然各类型移动机器人已用于测量桥面板和钢结构桥梁的动态响应并进行模态参数识别,但用于攀爬混凝土结构(如桥塔、桥墩)和拱桥的机器人平台仍然缺乏。
此外,目前的机器人平台仅从测量数据中识别了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需要进一步开发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以识别更有意义的结构参数(如模态柔性、刚度分布),用于评估桥梁性能状况。

2、无人机平台

移动/攀爬机器人平台可用于获取桥面和钢结构桥梁的密集模态,但仍需接触桥梁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学者采用无人机搭载的相机实现结构振动的移动测试与动力特性识别,如图4(c)所示。
同时,学者研究了无人机搭载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实现桥梁横向动态位移的非接触式测量,并研究了基于无人机平台与计算机视觉的三维位移测量技术。另外,国内外学者探索了利用无人机平台携带和部署其它传感器(如无线加速度计、应变计)进行结构健康监测的可行性。
利用无人机平台监测桥梁振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无人机平台自身的振动包括低频运动和电机引起的高频噪声,对位移测量结果有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无人机自身运动补偿方法。

5、新型多模态机器人平台

1、飞行停栖机器人

商用无人机平台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缺陷检测和振动测量,但每次仅能执行单一的结构健康监测任务,无法满足桥梁多重检测任务的要求。为了提高无人机平台的多功能性,近年来开发了各种飞行和停栖机器人平台,具有多种运动能力(如飞行、停栖、抓取)的独特优势,在结构健康监测应用中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集成了多种仿生机械手或者软体机械手等轻质结构到多旋翼无人机平台,能够停栖在圆形物体、平滑墙面以及树叶/木材和玻璃等材料表面,同时能够实现快速抓取物体、回收传感器等任务,停栖能力有助于延长无人机的续航时间,而抓取能力则可进一步用于在结构上部署传感器和灾后救援。
然而,在应用上述新型无人机平台时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抓取或停栖不同形状的结构部件(如圆形缆索、矩形桥塔)时,需要切换不同的抓取器或起落架,而且,由于远距离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时间延迟,很难控制飞行和停栖的无人机抓取目标结构部件并执行结构健康监测任务,因此需要开发更先进的遥控技术来精确控制无人机平台;此外,机器人系统在检测箱梁内部缺陷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干扰问题。

2、混合多模态机器人

了适应复杂的环境,近年来开发了多种混合多模态机器人,在结构健康监测应用中有广泛应用前景。具体包括最近开发的飞行-行走机器人、空中-水上混合机器人和地面-水上混合机器人以及地面-空中混合四旋翼机器人等多模态机器人。
飞行-行走机器人有望利用步行能力检测桥面表面缺陷,利用飞行能力实现人工难以到达部位的缺陷检测或者振动响应采集;空中-水下混合机器人可进一步开发用于检测上部结构和水下桥墩的缺陷,而地面-水下混合机器人可用于桥面和桥梁下部结构的检测任务。此外,地面-空中混合四旋翼机器人可与无损检测传感器集成,用于桥面和桥梁上部结构的健康监测任务。
将上述机器人平台应用到实际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多运动能力和负载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另外,由于要改变不同的运动模式,同时还要控制所携带的传感器或机械手来执行健康监测任务,因此混合多模态机器人的控制策略非常复杂。

3软体攀爬机器人

传统的爬壁机器人大多依赖于刚性驱动器,因此相对较重,难以控制。随着智能材料和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体爬壁机器人应运而生。软体攀爬机器人因其在墙壁或管道内的潜在应用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如何让软体机器人在杆件或管道的外表面进行灵活高效的攀爬运动一直是个难题。
先进的软体攀爬机器人具有易于控制和成本低的优势,可用于检测土木工程中拉索结构的缺陷。然而,由于软体机器人平台是由各种具有轻质特性的软材料制成,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承载能力有限。
将微型摄像头和微型电子设备与软体机器人平台集成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另外,软体机器人和刚体机器人可以相互协作,同时执行不同的健康监测任务,例如,软体机器人可用于空间受限环境中的检测任务,而刚体机器人可在空间大、载重要求高的环境中执行多种健康监测任务。
图片
图5 新型多模态机器人平台

6、结论与展望

(1) 各类型刚性机器人平台,如移动机器人、爬墙机器人、爬索机器人和无人机,可用于检测桥梁表面和浅层的缺陷,特别是对一些人工难以到达的部位(如桥底、桥墩、塔架、支座)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为了提高现有无人机执行接触检测任务的适应性,开发了多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多用途机器人,可用于接触式检测任务与冲击锤检测;

(2) 现有用于桥梁振动测量和动力特性识别的机器人平台包括移动机器人、攀爬机器人和无人机。为降低测量成本、提高测试效率,学者研发了用于密集振动测量和模态识别的移动机器人和攀爬机器人。另外,研究了利用搭载于无人机平台的视觉相机和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可实现桥梁平面内位移、平面外横向位移和三维位移测量;

(3) 虽然已开发了各类型用于桥梁缺陷检测和振动测量的机器人,但大多数机器人平台一次只能执行一项健康监测任务,同时也无法适应某些复杂或狭窄的环境。因此多模态机器人应运而生,如飞行停栖机器人、飞行-行走机器人、陆-水混合机器人、空中-水混合机器人、陆-空混合四旋翼机器人和软体攀爬机器人,在桥梁自动化健康监测任务中大有可为。


未来展望

1

开发用于结构健康监测应用的多功能多用途机器人平台。

桥梁安全评估需要执行多项检测任务,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机器人只能执行多项检测/监测任务中的一种(如缺陷检测或振动测量),从而限制了这些机器人平台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一种集成了机械臂、各种无损检测设备和先进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有源微波成像系统)的多功能机器人平台很有前景,可以同时执行多种健康监测任务。此类机器人平台的挑战性问题在于开发一种具有高有效载荷能力的多功能平台;此外,当桥梁建造在危险的山区时,桥梁周围的环境极其复杂,需要开发一种无GPS信号下的机器人平台的自动导航和路径规划算法,使其能够适应复杂环境与狭小空间(如箱梁内部、桥面底部和桥梁支座)。

2

开发用于结构健康监测应用的软体爬墙机器人和软管/杆攀爬机器人。

与现有的刚性机器人平台不同,软体机器人由智能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轻、易于制造和控制等优点。近年来已开发出多种受生物启发的软体攀爬机器人,用于攀爬倾斜/垂直墙壁和不同形状的管道,但其中一些平台是有系绳的,不便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因此,开发无系绳软体攀爬机器人在结构健康监测应用中很有前景。另一个挑战是,与刚性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未来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开发具有较大负载能力的软体爬行机器人平台上。

3

开发用于桥梁和其它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任务的多用途机器人系统。

上述介绍了用于缺陷检测和振动测量任务的各种机器人平台。检测出结构缺陷后,下一步就是维修,如修补裂缝、清理钢结构锈迹和除尘等。传统维修和维护任务都是由专业工程师完成,由于设计/控制策略复杂、维修程序繁琐,目前很少研究多功能机器人平台来替代这些任务。机器人技术、土木工程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可以合作来共同实现。


来源:张建课题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文献网址:

https://doi.org/10.1016/j.autcon.2022.10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