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 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一季度交流参观回顾

时间:2025-09-16    来源:    作者:

2025年第一季度

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参观月报

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省重点实验室)以“开放共享、协同共赢”为原则,通过 “引进来拓视野、走出去寻机遇、强内功谋发展”等多维举措,深化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2025年1-3月,省重点实验室已累计接待集体参观6批次,总接待人数超300人次,为技术转化与合作落地筑牢根基。



引进来 拓视野


多维度接待来访,激活交流活力

科普开放日,解锁 “城市安全密码”

2025年1月13-19日,在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与支持下,省重点实验正式启动“科普活动-卫星站开放日”计划,于 1-8 月期间每月免费开放一周。活动现场设置三大亮点:


领域专家开讲 “城市安全与应急技术”,解读前沿监测手段;



展示智慧监测设备、应急救援模拟系统,直观呈现技术应用;



开放实验平台,提供传感器操作、数据可视化体验。


此次活动累计接待市民、学生超200人次,让“城市生命线工程”从专业术语走进大众视野。


政企校到访,精准对接合作需求
01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公司到访


2月26日,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湘林一行到访,双方聚焦”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部级科技奖”“推进东莞市博物馆项目应用”三大方向展开探讨。此次交流不仅深化了双方在科技研发与项目应用领域的合作,更为行业创新注入新活力,双方明确将保持密切沟通,推动合作事项稳步推进。



0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分公司到访


2月27日,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华胜一行到访,重点针对“路基边坡塌方滑落影响防控”“道路事故预防”“高塔定位坐标技术数据精准测定” 等议题交换思路。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合作基础,为后续科研合作与技术落地探索新路径。


03
东莞交投集团到访


2月28日,东莞交投集团的陈国荣先生与莫键豪先生到访,核心规划“联合申报行业奖项”,推动实验室技术创新成果在实际场景中落地。会谈加速了双方在技术转化与荣誉共创上的合作进程,为后续成果涌现奠定基础。



04
广州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调研


3月5日,广州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马俊副院长率队调研,围绕“高水平奖励申报”“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转化落地”四大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双方表示将通过多维度协作,共同推动特种设备检测技术创新,为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研


3月28日,宇航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航天学院多位领导老师到访,实地参观卫星地面接收站,围绕校研合作方向交换意见,为后续联合科研、人才交流搭建桥梁。


“走出去”  寻机遇


主动外出对接,拓展合作边界

 


01
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参会:深度参与房屋安全领域建设


1月10日,东莞市房屋安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大会召开,省重点实验室所属学校东莞理工学院作为理事单位,全程参与中心宗旨、目标、权利与义务的制定。该中心聚焦房屋安全科研攻关、技术服务输出、行业标准推广三大核心任务,致力于系统性提升东莞市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会上,省重点实验室代表受邀参与 “房屋三项制度” 技术交流环节,结合实验室在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技术领域的研究积累,为东莞市既有房屋 “体检(安全评估)、监测(动态感知)、预警(风险预判)” 体系建设提供科研赋能建议,推动实验室技术成果与地方房屋安全治理需求精准对接。


“强内功”  谋发展


召开内部工作会议,明确建设方向

 


1月21日下午,实验室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2025年度工作计划推进会。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实验室主任马宏伟出席并讲话,副校长、实验室副主任郑愚主持,40余名核心骨干参会。

会议系统回顾实验室近三年建设成效,从科研项目攻关、成果转化落地、对外合作交流等维度梳理进展与不足。马宏伟校长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实验室定位,提出2025年 “五个坚持” 核心目标:



坚持应用导向,推动高水平研究与成果转化;



坚持学术交流,促进相关领域高水平协同;



坚持资源倾斜,为青年博士提供学术支持;



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内外高水平合作;



坚持重点推进,保障工作高质量实施。



3月21日,实验室再次召开内部会议,聚焦“顺利通过验收”与“研究方向规划”两大核心。会上,郑愚副校长详细汇报验收准备工作进展,梳理待完善事项与推进时间表;自建房安全、智能监测装备、卫星遥感应用、桥梁健康监测、期刊建设、教材编写等各研究方向代表,依次汇报阶段性进展与下一步计划。马宏伟校长在总结中明确后续重点:


深化前期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融入 AI 技术,提升各方向智能化水平;



加强宣传展示,提升实验室设备与空间影响力;



强化团队建设,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拓展对外合作,重点链接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



未来,省重点实验室将持续以“开放、协同”为抓手,链接更多政企校研资源,为城市生命线工程与智慧防灾应急技术发展注入新活力!